面对矫正对象多、工作任务重、风险隐患高的严峻挑战,涪城区司法局工区司法所探索“分类矫治+社会协同+内生驱动”新举措,实现社区矫正从行为约束到价值重塑的深度转化,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。
精准画像实现分类矫治
建立红、橙、黄、蓝“四色动态风险评估”机制,根据犯罪类型、心理状态、社会关系等要素,将矫正对象划分为管控型、警示型、引导型、关爱型四类。针对“民转刑”犯罪对象开设“社会关系修复课堂”,尤其关注家庭危机,组织开展家庭成员沟通会;针对经济犯罪对象开设“诚信法治讲堂”,邀请企业家开展“守法经营”案例教学。通过“司法所+网格员+家属”三方联动,落实“每日微信报到、每周面谈记录、每月家访评估”的递进监管体系,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社会协同织密帮教网络
构建“1+N”社会支持矩阵,以司法所为主导,整合街道综治、民政等多个部门资源,设立“新生加油站”综合服务平台。一是联合社区夜校提供技能培训课程,涵盖家政服务、园林养护等6类适销内容,累计培训30余人次。二是联合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就业困难的矫正对象提供过渡性岗位,已有13人通过该渠道实现稳定就业。三是联合社区建立“社区公益活动积分”制度,将参与社区清洁、敬老服务等公益活动纳入矫正对象考核指标,通过公益服务增加社会认可度。
内生驱动激活成长动能
邀请“中途之家”心理咨询师开展团体沙盘治疗、叙事疗法等心理干预,累计化解极端心理危机14件。建立“解矫人员导师库”,邀请成功转型人员担任“新生引路人”,用亲身经历开展同伴教育。比如,曾因交通肇事罪入矫的张某,在掌握汽车维修技能后创办社区快修店,不仅实现自主创业,还为3名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。
工区司法所负责人表示社区矫正不是冷冰冰的监管,而是有温度的重生工程,通过构建“需求精准对接、资源有效整合、价值持续输出”的矫治生态,让矫正对象在解矫时掌握谋生技能,修复破裂家庭关系,真正实现从“社会边缘人”到“价值创造者”的转变。